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略
2019-05-05 17:12:26 浏览:9992 来源: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久以来, 我国致力于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使营商环境水平不断提升, 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 (地区) 的关注和交流, 带动全球物流、资金流、货物流、技术流、人才流等向中国集聚, 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区域的经济活力, 但即使与新兴经济体相比, 我国营商环境也存在一定差距。新时期的新使命对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必须放手解决其优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梗阻, 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保障。
一、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2018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 中国位居第46位, 比上年上升32位, 首次进入前50, 营商环境大幅度改进。但与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 (地区) 相比, 仍存在一定差距, 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不相吻合, 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一) 政务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1. 企业注册登记审批效率尚需提高。
近年来,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注册便利化的措施, 如“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随机抽查”、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简化市场主体住所 (经营场所) 登记手续等, 企业注册登记的时间大为缩短, 已减至2018年的8.55天, 但相比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1.5天, 差距明显, 究其原因, 在于目前我国仍有一些环节需要登记审批, 不能实现完全线上处理, 同时企业对于需要登记审批的手续不甚了解, 导致多跑路或跑了“冤枉路”, 延长了企业注册登记时间。
2. 施工许可流程办理仍需进一步优化。
在施工许可证办理流程方面, 我国需要的程序是20.35个, 而德国仅需9个;我国需要的天数是155.1天, 而韩国仅需27.5天, 流程上还需进一步优化。
3. 跨境贸易服务需进一步改善。
2018年我国的出口单证合规耗时8.6小时, 远高于韩国、德国以及荷兰的1小时, 进口单证合规耗时为24小时, 也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1小时。在进出口单证合规所耗费用上, 中国也远远高于其他经济体, 2018年, 出口单证合规所耗费用为73.6美元, 进口单证合规所耗费用为122.3美元, 而有些发达经济体此两项费用均为零。
4. 税务营商环境仍有提升空间。
由于税收的数字化, 中国的纳税时间已由2009年的463.8小时缩短至2018年的142小时, 税务营商环境大为改善, 但相比香港地区纳税时间的34.5小时, 还有很大的压缩空间。此外, 据统计, 我国企业增值税退税到账时间一般为4~13周,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周, 退税效率有待提高。
(二)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亟待改善
世界银行“获得信贷—合法权利力度指数”一栏, 反映的是《担保和破产法》保护借方和贷方权利并借此为借贷提供便利的程度, 该指数介于[0, 12]之间, 分值越高越有利于信贷的获得。2009年我国的获得信贷—合法权利力度指数为5, 2018年该指数为4, 而同期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合法权利力度指数均为8, 10年来, 我国获得信贷方面的合法权利力度指数不仅没有上升, 反而有所回落, 从中反映出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究其原因, 主要有:
1. 银企间信息不对称。
一般情况下, 银行在放贷之前会通过企业平时的财务状况以及过往的还款能力来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 而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有选择性地隐藏自己的财务信息, 从而导致银行无法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做出正确评估, 这种信息不对称易导致逆向选择的出现, 即银行倾向于把资金贷给财务信息更透明、信用等级更高的大型企业。另一方面, 很多小微企业在获得贷款后, 并没有完全按照约定使用, 很多资金可能被挪作他用, 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导致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大型企业。
2. 政策的门槛效应。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融资支持政策, 但这些政策也有一定的门槛限制, 如往往会有企业规模或者利润指标等相关要求, 导致一些亟需资金补贴的初创企业难以获得融资, 而只能选择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等作为融资的渠道, 抬高了融资成本。
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世界上许多国家通常会通过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我国自1992年建立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以来, 各地也不断地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但担保业务发展缓慢, 担保机构规模较小, 缺乏专业性的担保人才以及市场化运营手段, 导致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制约了信用担保的发展。
(三) 法治保障仍需进一步强化
1. 法治思维亟待提升。
部分政府官员法治观念不强,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出现“庸政”、“懒政”现象, 以致对违法违规行为不敢依法进行处理, 以及无法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等。
2. 相关的法律法规尚需完善。
健全的法制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 即便我们出台了各具特色的《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自贸试验区管理办法》以及《自贸试验区条例》等, 以及一系列的创新举措, 但从这几年改革的效果来看, 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作为一个协调机构在很多方面无法全面统筹, 导致试验区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和政策难以落地。原因在于, 这些“方案”、“办法”、“条例”等都不是法律性文件, 没有立法保障, 以致自贸试验区在改革过程中困难重重, 亟待规范与完善。
3.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薄弱。
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企业创新动力的关键因素, 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仍然较为薄弱, 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成本低, 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此外, 我国缺乏熟悉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人才, 易产生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和相关贸易争端。
(四) 部门沟通协作效率有待提高
营商环境建设涉及工商、税务、海关、银行等多个职能部门, 这些部门各自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办法, 以推进营商环境的优化, 但这些部门大多各自为战, 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缺乏联动与协作, 甚至在某些环节上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二、进一步提升我国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应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重要突破口, 完善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 及时调整制定项目审批工作规则和办事指南, 全面梳理公布“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着力构建融合线上线下的便民高效审批服务体系, 推进“一站式”受理、“全流程”服务, 提高审批协同性。完善施工许可办理环节, 推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享审批文件, 缩短施工许可审批时间。通过信息化建设以及各部门协同, 进一步提升过境通关速度及效率, 压缩纳税时间和增值税退税到账时间, 降低企业的成本。
(二) 拓宽融资渠道,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及配套措施。协调解决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 制定并落实具体的实施办法, 特别是要创新金融产品, 对企业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和授信, 并从税费优惠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各项政策扶持。二是创新政银企协调机制。围绕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继续用好产业基金、技改基金等, 加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缓解企业困难, 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快形成创新政银企协调机制。三是开展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在提供多维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手段的基础上, 开展以订单融资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 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三) 加强法治化思维培育,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一是注重法治化思维建设。以法治化思维推进营商环境建设, 坚持依法执政理念, 树立“亲”、“清”的政商关系,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 培育营商法治化思维。二是完善营商环境相关立法体系。建议出台自由贸易区 (港) 法律, 以自由贸易区 (港) 的建设带动营商环境的优化, 通过法律手段依法查处涉企违法违规的收费行为。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 可以进一步细化相关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保护条款的内容, 大幅提高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力度。同时, 加大培养熟悉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领域的人才, 以解决国际贸易中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争端。
(四) 完善部门的协同机制, 强化政策落地见效
推进营商环境便利化的监管改革需要多个部门达成共识, 建立政企之间良性的沟通机制, 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共同推进, 对企业所反映的问题予以当面协商解决。政府作为营商环境制度创新的供给者, 应该与企业的制度需求形成一个“闭门回路”, 进一步构建营商环境优化的制度创新机制。同时, 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构建政府与企业良性沟通渠道, 实现政策落地。
(五) 赋予营商环境更多内涵, 完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世界银行主要从商业法规的视角对营商环境进行评价, 但现在的营商环境所包含的内涵应该更广, 绝不仅仅限于投资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均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大力完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建设, 尤其是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 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为广大创业者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