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发话了,未来乡村产业应该这样发展!
2019-04-28 18:07:29 浏览:13190 来源:农业农村部 中国人大网
近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发表了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国家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目前,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1.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亩,完成9.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绿色发展有力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增加大豆面积2000多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1400多万亩。
2.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创响特色品牌约10万余个,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400个。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营业收入14.9万亿元。2018年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2018年农村网络销售额突破1.3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000亿元。
3.乡村产业融合渐成趋势。2018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0万亩;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32个、农产品加工园1600个,创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148个、农业产业强镇254个;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17万家,家庭农场60万个。
4.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构建。已有1亿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签约农户经营收入超过未签约农户50%以上。推广利益分红型模式,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
5.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截止2018年,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00多万。认定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1096个,益农信息社覆盖1/3以上行政村。
6.产业扶贫扎实推进。在贫困地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万家、农民合作社61万个,有力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积极促进产销对接,带动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超过500亿元。在22个脱贫任务重的省份,培训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2万余人。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痛点”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多数乡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产品供给仍以大路货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
2.产业要素活力不足。乡村产业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仍明显不足,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农村人才缺乏,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3.产业链条仍然较短。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5%。产业融合层次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联结还不紧密。
4.产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些农村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等设施未实现全覆盖。农村物流经营成本高、先进技术要素向乡村扩散渗透力不强等,影响乡村产业发展的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国家如何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大力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县域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2.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2020年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达到10亿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育种创新,推进农业机械装备升级。
3.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区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
4.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开展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向综合合作社方向发展。扶持一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
5.着力打造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品基地,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园区景点。
6.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及产品品牌标准。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7.大力推进农村创新创业。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培养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和领军人物。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加快实现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8.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贫困户进入大市场。
此外,国家还将健全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工商资本到乡村发展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加强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乡村产业经营管理队伍。支持职业院校扩招农村生源等等。
乡村产业发展这几大模式值得借鉴
乡村产业是根植于乡村,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发展乡村产业,有以下几大模式值得借鉴: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产生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乡村,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集聚、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类似的有赣南脐橙、重庆涪陵榨菜等等。
2.生态保护型模式
生态保护型模式多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3.城郊集约型模式
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存在于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4.资源整合型模式
资源整合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或者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或者其他农业资源发达地区,产业以渔业或者牧业,或其他农业资源为主。
5.高效农业型模式
高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往往会发展成现代都市型生态科技农业产业示范园。
6.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适宜发展家庭休闲农场、家庭农庄、企业乡村会所等。
7.文化传承型模式
文化传承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近些年来,国家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作出专项部署,不断激活要素、市场和主体,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未来,我们的农村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