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食材”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健康发展

2019-04-28 18:00:42 浏览:15482 来源:产业规划

2019年4月23日,由宜居健康发展论坛组委会等单位主办、中国建筑研究院共同协办的《2019宜居健康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顺利举行。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旅游委员会会长、全国生态食材团体标准专家孙建教授,宜居健康发展论坛组委会负责人范少丹、北京建筑装饰协会原会长吴国兴,吾方建筑科技创始合伙人廖昕,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教授马书明,美国杜尔研究院副院长于钊,中央统战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冯岭、国家工商总局原党委书记局长、中国广告协会原会长杨培青,中日友好医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李宁等单位负责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1556445458385392.jpg

本届高峰论坛以“新起点,新机遇,新征程”为主题,汇聚各界知名专家,以及生态宜居、生态康养方面的权威学者以及企事业单位代表等百余名嘉宾,论坛以主题演讲的形式,解读中国现阶段生态宜居、生态扶贫与健康发展中各界应该担负的社会义务与责任。

1556445482376571.jpg

在生态宜居与生态扶贫环节,孙建会长以“国家生态食材品牌助推生态扶贫”为主题做专题报告,其中重点介绍了生态食材为生态宜居、生态扶贫、乡村振兴的作用和机理。以及生态食材团体标准起草和在种养企业产品应用前景。此前,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知名单位和中国生态原产地评审专家共同起草的生态农产品(生态食材)团体标准,已经在2018年3月正式发布,2018年9月正式实施。该团体标准是建立在2012年中国人民共和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产品系列评定技术规范(含林下经济)的基础上,吸收生态原产地国际国内产品评定经验和成果集成的团体标准。标准第一起草人中国工程院印遇龙现任农业部动物营养实验室名誉副理事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生态农产品(生态食材)团体标准和中国人民共和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产品系列评定技术规范一脉相承,其作为生态原产地农林牧副渔评定产品的延续和补充,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特别是作为中国生态餐馆评定采信产品,在中国生态产业大会上受到了各级专家和企业的肯定。

1556445567111826.jpg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以2019年第7号文印发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根据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本规定主要适用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并于2019年2月5日起正式施行。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号召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此前2017年9月5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同年9月28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农业部、商务部、国家食药局、国家质监局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提出,要全面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全面开展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严把原辅料购进质量安全关。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或供应商,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保证购进原辅料的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2017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落实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防止将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对立,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其后2018年6月,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又印发了《关于推动绿色餐饮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健全绿色餐饮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绿色餐饮标准体系。制定绿色餐饮服务和管理标准,完善绿色餐饮评价标;构建大众化绿色餐饮服务体系。鼓励绿色餐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进办公集聚区、进交通枢纽等重要场所,建设便民服务网络。2018年6月22日,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公告,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明示餐食的主要原料信息、餐食的数量或重量,开展“减油、减盐、减糖”行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营养的餐食。支持餐饮服务提供者采用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该操作规程2018年10月1日已经施行)。结合2018年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委发布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的通知,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生态扶贫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 发展企业品牌,提高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消费市场容量。以上国家政策要求和部门文件信息共同聚焦成一个中心点,这个聚焦点就是食品安全和生态餐饮品牌的提升。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做好生态食材基地标准和建设工作。为支持生态餐馆与生态康养、旅游、文化等行业融合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餐饮服务链。在全社会营造生态志愿者“生态生活、生态消费”的良好氛围。加强生态教育,使生态发展理念变成餐饮人员自觉行动,引导顾客文明用餐,养成节俭消费的良好习惯。建立一二三产融合体系。在确保公众“舌尖上的生态”安全的同时,为市场提供符合人民需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为国际农产品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中国生态品牌产品。国务院国资委事业单位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2018年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馆评定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要求:生态餐馆首先是生态食材餐馆,生态食材餐厅餐馆的农产品原材料主材是来自生态的土地和生产环境,采用的生产技术具备中医农业、耕育田园的特点。生态食材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溯源监管,田头是生态土壤,用的是生态肥料,生态保育状态下的生态水,餐桌是生态餐馆的餐桌,餐桌上摆放的是利用生态食材烹饪的健康安全营养饭菜。而且生态餐馆在采购、加工、配送、消费、废弃物处置等多个环节的全产业链突出生态理念。

47.webp.jpg

孙建强调,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质量兴农之路,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食材是指按照生态食材团体标准生产、加工、销售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农产品中可以供人类食用的产品(粮油、果蔬、水产、畜禽等)。生态食材在生产和加工中充分考虑水土保持及生态承载力、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能力,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中医农业和耕育农法技术、生态保育和耕育农业理念,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为基础生产的无污染、可循环的健康农业产品,或者模拟天然条件为基础而抚育生产的食材。耕育农法是建立在耕读文化和生态保育基础上,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记忆,和中华民族特色基因的中医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方法。具备农业的生产、体验、教育多功能性,生产措施已经量化为生态农产品(生态食材)的团体标准生产模式。耕育农场是利用耕育农法技术和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采用生态农产品(生态食材)的团体标准生产模式建立的的农业类园区。实现自然生态循环、人体身心健康循环、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循环与和谐发展。耕育即考虑自然生态对人类的心灵和身体康养机理,又考虑人文生态对公众的体验和育人作用。

品牌建设是贯穿农业全产业链,是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按照从生态农田到生态餐桌供应链规律,生态食材标准和品牌在种养企业产品上的应用,是保障地方食品安全、生态扶贫、推动生态宜居以及循环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健康中国促进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备案:京ICP备19034875号-1,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7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