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药食同源的产生与应用

2019-04-11 11:29:31 浏览:17792 来源:

范保瑞1,张悦1,刘红玉1,

薛玉菡2,赵燕燕2通信作者

(1.北京市平谷区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中心,北京 101200;2.河北大学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食卫生与营养知识的重视以及健康意识的大幅提升,养生和保健观念受到空前的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传递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的药食同源观点,即许多食物即药物,二者来源相同,没有明确界限。由于药食同源在新时代显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对于药食同源品种的合理、有效地监管是新时期各级国家食药监管部门面临的新问题。国家对药食同源产业的重视日益增加,曾4次修订了药食同源的品种目录。2014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原有86种药食同源目录的基础上,新增15种药食同源品种。针对药食同源观点的起源、现状、市场前景、部分药食同源品种的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综述,并提出建议,希望为探讨新时期针对药食同源中药品的合理监管提供参考。

1

药食同源的起源与应用

1.1药食同源概念源于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

药食同源源于普通人民的生活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指导了中药材的使用,使之用于食品,产生了预防、保健与治疗的养生功能,其应用形式包含药食同源中药材的“食养、食疗和药膳”。文献详细总结了药食同源的渊源和历史演变,神农尝百草提出了原始药食同源观念,在夏商周,药食同源理论趋于成熟,从理论层面详述了药食配伍和身体五脏的相互关系。战国《黄帝内经》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阐述了药食同源朴素的应用观点,对药膳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唐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均为中医药巨著,记载了一定量的药膳方,进一步推动了药食同源理论的发展,而当今经典药膳方多源于元明清的药膳方。

古代时期,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了彼此之关联。古代将药称为毒,意指药的偏性;而食物与药相比,食用之平和之气,药用其偏性。中药的偏性就是它独特的气、味、归经。中药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与食物的来源相同,故药食同源。神农尝百草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用于治病者为药物,用作食者为饮食物,但大部分药食两用,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比如橘子、花椒、蜂蜜等。中医学药食同源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同样能够防病治病。《神农本草经》称药有“五味”“四气”与有毒无毒,论及药物先标明其性味。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气”“五味”。

1.2药食同源产品应用的多元化

药食同源的文化深耕民间,研究者对北京朝阳区居民药食同源使用状况的调查报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调查报告显示,药食同源品种与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养生保健占比79%,预防疾病占38%,美容减肥占28.5%,治疗慢性病占19%,治疗外感轻症占7.5%,其他用途占4.5%。由此可见,药食同源品种应用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养生保健为其主要用途。药食同源应用于养生保健,一定会提及中医药膳学,中医药膳学在老、孕、幼等特殊人群的食疗养生应用方面以及普通家庭中的食疗保健与预防疾病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深刻说明了中医药膳学已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发挥着巨大的预防、保健与治疗作用。

1.3药食同源产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日益增多,健康的饮食保健方法随之引起关注,而药食同源产品在日常食疗与养生保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药食同源文化的被认同,药食同源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思想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走向世界而发扬光大。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标志着已将中医药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国家对于中医药的重视必将给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药食同源产品作为中医药发展密不可分的部分,其产业发展已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2

药材质量保障措施亟待提高

2.1药材自身质量控制标准与检测技术

悠久的药食同源的发展历史与缓慢的中药质量控制发展现状,是药食同源品种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对药食同源品种质量的控制标准多以传统性状和显微鉴定为主,辅以简单理化检验和含量测定,检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急需提升。药食同源品种组分复杂,区别于单一成分的化学原料药或制剂,甚至一些药食同源品种的有效性或毒性组分未获明确认识,故对其复杂组分检定尤显重要。针对多数药食同源品种尚未明确有效成分,采用单一指标成分定量法来监控药食同源品种质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提倡中药材品种质量标准从控制“指标成分”向控制“有效成分”转变。为确保药食同源品种的有效性,也应逐步建立基于“药效”的质控评价体系。如西红花的质量控制,2015年版《中国药典》只规定了检测西红花中西红花苷-I和西红花苷-Ⅱ的含量,但西红花有效成分还包括黄酮醇、花青素和叶黄素酯。故文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电解离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西红花中的黄酮醇、花青素和叶黄素二酯的含量。针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未制定菊苣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标准,朱春胜等建立了菊苣中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秦皮乙素的一测多评法(QAMS),以秦皮乙素为内参物,计算其它几种物质的相对校正因子,建立菊苣QAMS方法,为菊苣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评价模式。

多数药食同源品种质量控制目前采用单一分析方法,常见紫外光谱法(UV)、红外光谱法(IR)、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等。Zhao等对近5年755篇有关药食同源品种中组分分析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采用液-质联用(LC-MS)占30%,HPLC占25%,GC占20%,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E)占3%,其它分析技术占22%。UV多用于制剂的定量检查,李智勇等采用紫外谱线组法鉴别不同产地的高良姜,方法特征明显、重现性好、操作性强,是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鉴别方法,为高良姜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IR常用于组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原料药,特别适合用于其他方法不易区分的同类药物,齐路明等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别不同种药食同源薯蓣植物,分离效果理想,为薯蓣的市场真伪鉴别打下基础。TLC常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刘恩明等建立了玉竹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以玉竹中含有的主要甾体皂苷类成分为指标建立含量测定的方法,对玉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由于其应用的局限性正逐渐被新的色谱分析方法取代。HPLC在中药分析领域广泛应用,如蒋正立等建立了HPLC法测定小茴香中茴香醛含量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小茴香的物质成分以及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实验基础。HPLC和其他检测技术联用实现了高效分离和定性定量的功能,在中药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GC在中药成分定性鉴别、杂质检查、特定成分含量测定、中药挥发油成分分析、农药残留测定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可对成分进行分离、定性定量。吴卓娜等采用GC对12批广藿香药材中的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广藿香药材的质量控制。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具有HPLC和电泳分离技术的优势,已成为控制天然产物质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郭怀忠等建立了CE测定黄精和玉竹多糖含量的方法,为区分这两种物质药效基础提供了参考。

由于药食同源品种所含组分复杂,传统的单一分析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易忽略一些品种中微量组分的检测。因此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发展,QAMS和化学模式识别等多种新型分析技术与方法的采用,顺应了中药材质量控制复杂性的要求,能较客观地鉴定中药材品种,并获得准确的质量控制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中药指纹图谱是通过对体现中药整体特性的图谱识别,提供一种比较全面的控制中药质量的方法,从化学物质基础的角度保证中药制剂的稳定和可靠。中药指纹图谱按照获取方式分为色谱法、光谱法以及其他分析手段,其中色谱法是中药指纹图谱建立的首选和主要方式。张赟赟总结了指纹图谱用于中药材质量控制方面的情况,详述了TLC、HPLC、GC、核磁共振(NMR)、DNA指纹图谱法以及与仪器联用技术在中药材指纹图谱中的研究现状,为中药质量控制及中药产业国际化提供依据。QAMS是利用中药有效成分的内在函数和比例关系,通过测定一个廉价、易得、有效的成分,以实现对照品难以获得的多种成分的同步测定。适用于对照品难得或制备成本高或不稳定的情况下同类多成分同时测定。王欣等归纳总结了近年来QAMS在药材及饮片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其在中药不同类型成分定量分析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化学模式识别是以计算机和近代计算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统计学或数学方法在化学体系的测量值与体系的状态之间建立联系,在中药鉴别、定性表征、质量控制、组效关系等研究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孙立丽等对近来采用化学模式识别-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做出了综述,从产地、炮制方法和真伪鉴别等多方面总结了化学模式识别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对中药的质量控制与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表1归纳了文献中利用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对具体的药食同源品种的质量控制方法。

2.2其他因素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2.2.1产地

中药材的生长与土壤、水质、气候、海拔等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中国地理环境复杂,中药材的生长有一定地域性,有些药材产地不同,质量不同。如薏苡仁产地来源广泛,药材质量大不相同,郑利等采用TLC比较了福建、贵州、云南等不同产地的薏苡仁,测定薏苡仁中甘油三油酸酯的含量,为评价和鉴别薏苡仁质量提供了依据。张勃等以4年生灵武长枣为实验原料,采用红外线辐射器模拟不同的大气升温环境,自动灌溉控制土壤水分,研究灵武长枣单果质量,测定了其中单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和含糖量,实验结果显示,日间升温和土壤干旱对灵武长枣的维生素C含量和含糖量均有影响。

2.2.2品种

中药品种直接影响中药质量,品种不同,有效成分差异很大,疗效难以保证,是中医用药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真假易混,这一直是制约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等功效,是名贵中药材之一。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金银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诸多品系,目前各品系性状和化学成分研究尚不深入,严重制约金银花药材品质的提升。周萍等在收集和整理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HPLC对不同品系金银花的花蕾性状和叶片中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分析,为不同品种的金银花资源评价和优良品系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2.2.3炮制方法

中药材质地坚硬、个体粗大,或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一般需经特定炮制,使之成为饮片后应用。炮制方法的不同,对中药质量有直接影响。例如百合科黄精属植物黄精,黄精生用刺激咽喉,皮肤接触生黄精或其汁液会产生瘙痒感,故须经过炮制后才可用于临床,现代主要的炮制方法为清蒸法和酒蒸法。孙婷婷等采用HPLC对陕西产黄精不同炮制品中薯蓣皂苷元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探讨不同加工方式对黄精饮片质量的影响,为陕西产黄精饮片的质量控制和饮片炮制方法提供依据。

2.2.4采收期

中药质量取决于其有效物质的含量,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与采收的季节、时间、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药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时进行,适期采收对药材的品质、产量具有良好作用。若是不分时节或先于采收季节采集药材,会使药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极大地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彭莉等详细论述了不同种类的药材采收期对药材品质的影响。

2.2.5药用部位

中药材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不同,疗效不同。例如藏红花有效部位中的藏红花苷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藏红花柱、花粉、花茎和花瓣,其中花粉(花蕊)可将其作为藏红花入药的有效替代部位。若以藏红花其他部位入药则会降低有效成分含量。黄利英等采用HPLC对藏红花的不同部位中主要成分和含量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藏红花的不同部位中的主要成分和含量差异显著,建立的HPLC可适用于藏红花不同有效成分的测定和质量控制。

2.2.6贮藏

中药在贮藏保管中,因受周围坏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霉烂、虫蛀、变色、变味、泛油、风化、潮解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影响或失去疗效,如川芎、当归、易虫蛀,枸杞、桃仁易走油。贮藏保管条件,将直接影响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性质,因此需建立符合每一类中药的科学贮藏标准和质量检测方法,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疗效。如闫敏等考察了贮存条件对于苦杏仁质量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法,选取温度、湿度、贮存时间三个因素,以HPLC测定苦杏仁苷含量,为苦杏仁贮藏提供科学依据。

2.2.7有害物质和重金属

中药材质量直接影响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效性涉及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安全性涉及其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残留农药及其有害物质等,其中有害物质和重金属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立中药中相应的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对提高中药用药的安全性有重要作用。如刘岭等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陕西省送检的5种药食同源中药(决明子、枸杞子、荷叶、桔梗、蒲公英)中重金属Pb、Cd的含量。结果表明,5种药食同源中药中均含有一定的重金属Pb和Cd,而蒲公英中Pb的含量最高,为陕西省药食同源中药的应用及保健食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3

药食同源产业现状与发展

中国基于药食同源原料的食品超过400多种,药食同源品种多、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发展速度缓慢,具备形成规模、走出国门的中药民族企业极少,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占比小。而当今药食同源中药材的国际市场份额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主,其药食同源品种产量超过全球量的90%,尤以美国产销售量最大。造成目前的药食同源市场状况,除药食同源品种自身质量控制标准原因外,尚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

3.1重视研发,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药食同源品种多以中药材饮片入药或以药膳形式进入市场,能够满足居民日常需要,但制备简单,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对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导致药食同源品种应用历史久远,但难以主导国际市场。而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药食同源企业开发了浸膏剂、颗粒剂和浓缩液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创新产品,随着全球市场化经济发展,国外知名药食同源企业一旦打入中国市场,会对国内药食同源产业造成极大冲击,使国内药食同源企业的发展形势严峻,产品技术含量有待提高。

中医养生理论源远流长,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药食同源产业应利用自身中医理论优势,加大药食同源新产品科研投入,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适应市场竞争依靠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从简单饮片和药膳逐渐向高附加值药食同源产品开发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药食同源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打造知名药食同源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效应,开拓国内外市场,为药食同源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3.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中药市场监管

根据中国保健协会调查,国内药食同源保健企业4000多家,市场销售约2000种,包含7000多个品牌,其中25%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功效,而具有真正实力企业不足百家。国家先后出台了100多部保健食品相关法规,繁琐规章制度未对保健食品行业起到良好规范。由于存在企业标准较多、监管行为交叉、难以厘清各个监管部门职责的现状,导致了庞大消费市场与尚未健全的监管机制间的矛盾,以及一些伪劣药食同源产品进入市场,市场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严重制约了药食同源产品产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中国药食同源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有待完善。针对药食同源产业领域中个别企业的有法不依,职责混乱的情况,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明确各部执法责任,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对原料生产、流通、经营、使用等各个领域的监管,比如中药百合和薄荷等在全国范围内产地较多,如何保证品质;决明子在贮藏过程中品质会变化,消费者对药膳定义不清等。除了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还应注重法律的规范作用。保障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使用安全,确保药食同源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药食同源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前景广阔,但在药材质量控制、检测方法与技术、企业发展和法律规范的执行与监督管理等方面有待完善和提高。笔者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即制定完善的质量标准、采用多种检测方法、重视科研创新、加强监督管理,以希望能促进我国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健康中国促进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备案:京ICP备19034875号-1,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7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