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2019-03-25 17:50:30 浏览:9062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10.webp.jpg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对于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赢得全球竞争具有重大意义。3月22日,由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9春季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等出席并分别作主题发言。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周南作《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政策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倪鹏飞作总结发言。与会学者围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理论与对策”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和中国城市百人论坛联合秘书长毛其智分别主持。 

11.webp.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 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制度与政策创新是都市圈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重要保障。何德旭认为,现代化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金融支持。首先,要提高金融支持的精准度。区别对待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对金融的需求,实施差异化策略,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支持。其次,要增强地方政府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构建与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的金融管理体制。再次,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民间资本服务都市圈的作用。最后,要着力防控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风险。

12.webp.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黄群慧表示,要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推动都市圈的发展,设立不同生态位之间公平竞争的原则,注重都市圈核心城市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造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实体经济、科技、金融、人力资源相互协调,研发、制造、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相互协同的现代化产业分工网络。

倪鹏飞分享了自己的三点看法。一是都市圈建设需走出中心与周边双输的怪圈。我国越来越多地区正在和已经步入都市圈时代,虽然基于利益最大化追求,市场主体具有了向外扩散、重新分工的动机,但是公共服务等优质资源依然聚集在中心城区,都市圈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可能带来资源和要素进一步向中心城市聚集,从而陷入中心城市“城市病”和周边区域贫困的怪圈。倪鹏飞建议,要推动公共服务向周边转移,实现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推动基础设施向外延伸,实现都市圈网络化。二是构建以都市圈为空间尺度的一体化住房体系。首先,要统筹考虑都市圈的人口规模结构、产业发展及其空间布局、土地等资源环境以及住房存量资源,制定一体化的住房空间规划;其次,针对都市圈可能产生的跨行政区职住分离及通勤所带来差异化的成本和收益,不同行政区应尊重市场主体的最优空间配置选择,同时按照公平交换的市场原则,就土地资源环境供给、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以及税收分享,签订住房一体化相关问题协议。四是利用房地产驱动和优化都市圈发展。首先,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定位;其次,要让房价成为都市圈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既要依据“人地挂钩”原则保持供需匹配,又要根据收入增长不断调整房价;最后,要让房价成为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建筑师”。深化都市圈的住房市场一体化,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发挥不同区位的房价合理差异及其动态变化的市场力量,促进资源在都市圈空间范围内合理配置。 

13.webp.jpg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 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看来,应努力按照中央、省、市三级框架,优化税基配置,保障都市圈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基本规范性。都市圈发展过程中不一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支撑高标准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应坚持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给予市场主体以充分的创新空间。同时,有关部门应牵头做好多规合一的顶层规划。 

14.webp.jpg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 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土地是财富之母,也是都市圈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教授蔡继明认为,都市圈建设应当遵循市场决定人口和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原则。他建议,要适当提高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加快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建设,推动土地资源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制度。

15.webp.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 

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对于都市圈的规划问题,陆大道有着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谈到,建设现代化都市圈要立足长远战略进行规划,充分发挥空间集聚带来的创新效应和高效率的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6.webp.jpg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周南

本网记者吴文康/摄

周南认为,在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人口流出并存的现象,核心城市和周边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已经越来越迫切,此外,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也为都市圈的建设提供了可能。周南表示,在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好三对关系。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都市圈建设中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则要发挥好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强化空间管控的作用,坚决破除制约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二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落实地方相关部门在都市圈建设中的主体责任,结合地方特点,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都市圈建设;中央有关部门则应统筹都市圈的发展和布局,指导和支持地方做好都市圈建设规划工作。三要处理好普遍要求和因地制宜的关系。在落实好市场化改革、推动统一市场建设等《意见》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要求的同时,都市圈建设也要根据各个地方城镇密度、人口密度、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一体化程度等作出相应调整和安排。

17.webp.jpg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部长侯永志 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侯永志分享了自己对于都市圈的几点看法。他表示,都市圈组成了完整的发展生态系统,都市圈内的城市与郊区兴衰与共,紧密相连。都市圈是观察、规划、推动区域发展的空间单元。“推动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都市圈协同发展机构。”侯永志认为,科学构建都市圈协同发展体制必须要明确相关责任主体与协同内容,确保相关规划落到实处。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都市圈的区域协同在空间上表现为核心城市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协同,尤其涉及到跨行政区时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协同主体。对于都市圈的规划,李国平建议,除核心城市外,应当给予外围城市自主规划权,充分调动其发展积极性。

18.webp.jpg

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 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也谈到,都市圈对城市治理构架、财政规划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都市圈的治理构架偏于松散,跨行政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在投融资上面临着许多新的协调问题。他建议,应当建立覆盖都市圈的区域性治理架构,不断完善利益分享和成本分摊机制。

19.webp.jpg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 

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都市圈的前提得有大都市,大都市辐射的范围就叫都市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认为,大都市是由周边要素向中心地区聚集形成的,应当充分发挥大都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武廷海认为,都市圈是城市人口大规模高度密集之区,是复杂的“都市社会”,单纯的城市概念或区域概念已经不能确切地刻画其城镇化或都市化特征,传统的知识体系难以有效应对都市圈的发展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城市系统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在当前阶段,建议处理好下列三组关系。一是效益与代价的关系。都市圈的效益与代价同时存在,在以都市圈建设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可能的资源、环境、社会与治理代价。都市圈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特别是通过战略性规划,综合解决战略定位、资源禀赋和地方特色问题。二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都市圈是计划和市场相互交织作用的区域,计划和市场作为影响都市圈的两种力量并不冲突,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三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都市圈本质上是生活圈,都市圈的建设要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满意度、获得感的提高为根本导向

20.webp.jpg

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梁琦 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梁琦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都市圈的发展问题。她谈到,首先,城市群和都市圈都是空间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但理论模型和方式途径不同。城市群为城市城际模型,而都市圈为中心外围模型。其次,当前贫富差距问题的着眼点应该是区域内而不是区域间,应当把区域协调发展的矛盾从区域间转向区域内,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这一战略。最后,当今世界处于新一代科学技术和产业变革的交汇口,国际竞争十分激烈,而我国的中高端产业全部集聚在大都市,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意义重大。

21.webp.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潘家华 本网记者 吴文康 摄  

22.webp.jpg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联合秘书长毛其智 

本网记者 吴文康 摄 

23.webp.jpg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 

本网记者 吴文康 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健康中国促进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备案:京ICP备19034875号-1,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7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