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共享 还有不少难题
2019-03-18 17:45:49 浏览:12194 来源:《生命时报》
片子攒一摞 多花上千元
今年69岁的蔡女士,家住河北省沧县纸房头乡。2018年初,她开始咳嗽、气喘,持续两个月之久,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可是服了一个多月的药仍不见好转,甚至出现发烧、头疼等症状。由于担心病情恶化,蔡女士的家人又带她去了其他几家医院。“每到一家医院就要拍一次CT,要不是孩子们不放心,我早就不看了。来回折腾不说,光拍片子就花了好几千元,这笔钱对我们这样的农村家庭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啊!”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影像科主任张滨说,临床上常会遇到患者重复拍片的情况,确实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便。“一次检查,电脑中存储的是一段动态图像或上千张片子,而患者拿到手的就只有寥寥几张。为了避免疏漏,有时只能再查一次,这么做也是出于对患者的负责。如果医学影像资料可以共享,就能大大提高诊疗效率,避免过度医疗,节省医疗资源,减少经济负担。” 实现共享还有不少难题 国务院2013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尽快实现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信息的共享。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2017年1月,京津冀作为试点地区,首次实施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张滨告诉记者:“试点开展后,各医院影像科都有了检查标准,但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只是少数,各医院参差不齐的影像检查水平让共享难以实现。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医学影像资料共享,恐怕还需要一些时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超声科主任吴青青也认为,医学影像资料共享不仅仅是各地系统连接的问题,重点是共享的信息能不能真正得以应用。“现阶段,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设备与北上广等地的大医院之间有一定差距。如果基层医院提供的医学影像资料得不到大医院的认可,那共享了也用不上。以超声为例,检查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医生手法和技术水平的影响,若基层医院的医生水平不高,导致结果不够准确,影像资料的参考性和可用性就会大大降低。” 全国医学影像资料共享,意味着在任何医院都能调出患者的资料,这对保障患者隐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吴青青告诉记者:“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患者隐私。全国联网给信息安全以及院方的保密意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在短时间内一步到位,恐怕很难实现。” 患者方面,一部分抱怨重复检查劳神伤财,还有一部分不相信基层医院的检查结果,认为大医院拍的片子一定比小医院好,即使有了影像资料共享也主动要求重新检查,这些都给影像资料共享带来阻碍。“重复拍片有时的确会给患者带不便。”吴青青说:“但病情可能不断发展变化,不是任何情况都可以通过共享来诊断的。即便在同一家医院、由同一个医生检查,时间只相差两天,结果都可能有所不同。”张滨补充说,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做判断,一般来说,遇到影像资料不清、疑难杂症或病因不明等情况,医生才会要求进一步检查确认,患者应对医生的判断给予充分的信任与理解。 当然,不排除有些医院担心病人流失影响经济效益,从而拒绝共享。我国医学影像市场现状财务报告显示,医学影像检查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10%~20%,未来市场将会继续扩容,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8000亿元。张滨表示:“这对医院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如果实现了医学影像资料共享,一些医院做检查的人数减少,收入势必会降低,也难免会有医院不愿意共享。” 先要提高基层诊断水平 可见,共享难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张滨认为,首先要加强基层医疗建设,从医疗设备、医疗水平等多方面进行提升。“只有各地医院的水平相差不多,共享才有可能、有意义。否则你愿意共享,但别人不敢用。况且基层医院水平提升了,获得患者的信任,有利于留住病人,也能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吴青青认为,要想让共享真正发挥作用又不耽误病情,就应细化疾病分类。她建议,要明确哪些疾病种类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共享来诊断,哪些不适合。“以妇科超声为例,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相对简单易查的疾病,短期内就可以通过共享来诊断,但一些比较复杂的疾病就需要听取医生的意见,绝不能为了省事而耽误病情。” 开展远程医疗也是推动共享的重要手段。吴青青举例说:“远在西藏的患者在当地医院做超声检查,北京的医生可以同步看到检查动态图像,指导并帮助当地医生做出诊断。”能治的病人留在当地医院,治不了的再转诊,这样,一些医院就不用担心病人流失了。吴青青介绍说,连接单位申请远程超声会诊所需的设备只要几万元,连接过程也不复杂,一般医院都能做到,一旦推广开来,定能方便患者,也能推动影像资料共享的普及。